ccb2cab9b020a6c21463e9c9bef5390.png

2025年6月2日,由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指导,扬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(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)举办了“万卷书途·文‘邮’运河”运河讲堂首期活动。此次文“邮”运河研学活动,特别邀请了扬州市文史专家李智老师,带领40名少年儿童强化文明探源,以汪曾祺文脉为内核,以千年古运河为经线,以千年邮驿史为纬线,充分放大运河文化效应,使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少年儿童感知文明、汲取智慧的精神坐标。

解码运河:从文本肌理到大地脉络

活动伊始,运河小传人们齐聚扬州市少儿图书馆小青鸟少儿邮文化驿站,领取研学礼包,兴致勃勃地加盖运河十二景“盂城驿”邮章,象征着“章往考来,见微知著”的研学深意。

首站抵达高邮明清运河故道,青石堤岸边,他们的指尖摩挲着明清故道砖墙,耳畔回荡着李智老师讲述汪老《我的家乡》中“运河是一条‘悬河’”的句子,与运河水声同频共振。在李智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,他们了解了明清时期运河故道高邮段的漕运功能、水利智慧及市井风情,探寻河道变迁背后的文明奥秘,完成了对文明源头的精神溯游,为切实保护、有效传承和合理运用大运河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紧接着,孩子们踏入中国集邮家博物馆,在中国集邮家博物馆馆长潘秀珍的生动讲解下,每一张邮票都宛如一扇窗,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,泛黄邮票上的运河帆影与现代货轮交叠,仿佛在诉说着古今运河的沧桑巨变。第三站,他们来到被誉为中国邮驿“活化石”的盂城驿。李智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驿站建筑的每一处细节,从屋梁上的雕刻图案到皇华厅内布局陈设,每一样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。驿马铜铃、邮吏木牍仿佛化身为立体教科书,大运河沿线穿过的13座城市,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标记,而是串联起漕运鼎盛时期的信息神经网络。40名少年儿童在古今交融的对话中,缪苇杭不禁感慨:“大运河,并非只是一个地理概念,而是文明流动的壮丽史诗。” 

运河润泽:乡愁的现代性转译

随后,众人前往汪曾祺纪念馆,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、一件件载满岁月痕迹的手稿,无声地讲述着汪曾祺与运河不解的情缘。孩子们通过资深讲解员的介绍,走进了这位文学巨匠的生活世界,深切体会到运河文化对汪曾祺文学创作的深厚滋养,见证文学如何从生活跃然纸上,焕发二次生机。孩子们在《大淖记事》手稿投影前驻足,细品汪老笔下的运河故事,那些关于家乡高邮的记忆,都化作了文字间流淌的乡愁。

在三行短书创作环节,孩子们以“四十多年前红油直冒的鸭蛋”“他笔下流淌的运河”等意象,成功构建起汪老乡愁与儿时高邮之间的时光隧道,与少年汪曾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当童声齐诵汪曾祺《我的家乡》穿越纪念馆穹顶,文学不再是被藏于书架的经典,而是触手可及、可续写传承的生命体。

文脉赓续:千年运河的代际传承

步入竺家巷的黄昏,汪曾祺故居门扉上张贴的“万物静观皆自得,四时佳兴与人同”对联,为此次研学之旅平添了生动的注脚。投入小青鸟少儿邮文化驿站邮筒的40封明信片,既承载着以童心守护运河遗产的文化自觉,也蕴含着对邮驿文化的无限遐想,更是对“当少年儿童踏上此次‘文邮’运河研学,站在高邮明清运河故道,便标志着千年文脉实现了最鲜活的代际传承”这一命题的有力回应。

这场历时九小时的文学行走,以书为径、以景为证、以邮为媒,以汪曾祺文学作品为线索,巧妙地以“在场性”破题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局,即“少年儿童并非被动的文化接受者,而是以创作主动权重构历史叙事的新生力量”。当运河水声与童声文韵交织,此次“万卷书途·文‘邮’运河”运河讲堂首期活动的“见证者”与“续写者”,正为千年运河文脉焕发新生注入青春的澎湃力量。

(徐晟供稿) 

版权所有 2019 扬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
备案号:苏ICP备10001215号 公安备案号:32100302010140